最新动态

不是张良,不是韩信,真正撑起汉室的,是陈平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19:22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在波谲云诡的西汉初年,有这样一位人物,他出身卑微却胸怀锦绣,历经六位老板,献出六大奇谋,助力创业成功,不仅在险恶的官场中屹立不倒,还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,最终善终,名垂青史。他就是被誉为 “ 官圣 ” 的陈平,一个将庙堂视为道场的真正隐士,一个以务实推动历史的实干家。

一、草根逆袭

陈平生于战国末年的魏国,出生在今河南兰考东北的户牖乡。父母早亡,他由大哥抚养长大,家中仅靠三十亩薄田维生,生活困苦。然而,陈平自幼聪慧,酷爱读书,英俊潇洒却不喜农活。大哥深明大义,宁愿自己辛苦,也不让弟弟受累,给了陈平自由成长的空间。

少年陈平虽穷,却志向高远。乡里人常打趣他:“ 家里那么穷,长得却肥美滋润,吃啥好东西了?” 嫂子甚至公开抱怨,称他 “ 游手好闲 ”。大哥得知后,果断休妻,足见对陈平的疼爱。然而,婚姻大事却让陈平犯了难:富家嫌他穷,穷家他又看不上,觉得自己才华横溢,定要找个好人家。

机缘巧合,乡里富豪张负的孙女,五次克夫无人敢娶,陈平却看中了她的家境与容貌,毫不介意 “ 克夫 ” 之名。他主动帮乡里操办丧事,尽心尽力,吸引了张负的注意。张负见陈平相貌堂堂,家门口更有豪侠车辙,断定此人绝非池中之物,毅然将孙女许配给他,还资助聘礼与婚宴,让陈平风光大婚。

这段婚姻成为陈平人生的转折点。张氏家族的财力与人脉,让陈平摆脱贫困,交友圈层骤然提升,他在户牖乡的地位也水涨船高。

二、崭露头角

陈平的才华早在乡里就已显现。一次社稷祭祀中,他被推举分发祭肉,切分公平,赢得了乡亲一致好评。陈平听后感慨:“ 若让我治天下,亦如分肉般公平。” 这句豪言被司马迁记入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,展现了他年少时的远大志向。

秦末乱世,陈平投身政治舞台,先后效力于魏王咎、项羽,最终归顺刘邦。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谋略,迅速在刘邦阵营中崭露头角。投奔刘邦时,他渡黄河遭遇船夫觊觎,以为他身藏金宝。陈平以天气热为理由,当着船夫面一件件的脱衣,示意并无财宝,打消了船夫谋杀的念头,顺利抵达刘邦大营。

初见刘邦,陈平以一句 “ 臣下有事而来,所言不可拖过今日 ” 震慑全场。刘邦当即封他为都尉(军情局长),担任参乘(纪委书记),负责监督诸将。此举引发老将不满,但刘邦不为所动,更加重用陈平,任命他为护军中尉,掌管军情与间谍事务,堪称 “ 汉初版FBI ”。

三、阴谋与智慧

陈平的谋略多以 “ 阴狠 ” 著称,却极为有效。他擅长用金银财宝策反敌将,散布谣言离间对手,瓦解敌方于千里之外。一次,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40万大军围困于白登山,弹尽粮绝,形势危急。陈平献上美人计,派使者重金贿赂冒顿宠妃,辅以美女图威胁,成功让宠妃劝说冒顿解围,刘邦得以突围。

在刘邦平定天下后,陈平谨慎处世,不结党、不置产、不蓄奴,与权臣保持距离,甚至不写诗词以免落人口实。他在樊哙事件中展现了高超的生存智慧:

刘邦晚年怕樊哙与吕后勾结影响自己死后的朝政,派陈平和周勃去杀发小樊哙。这是件让人进退两难的事情,一是皇命不可违,二是事后吕后肯定会报复。陈平出计,两人并不直接动手,而是押送樊哙回京,以时间换空间。恰巧,回京途中得知刘邦驾崩,陈平安置好樊哙后,快马加鞭回京向吕后哭诉,传递樊哙未死的消息,打动吕后,保全了自己。

吕后专权期间,陈平低调顺从,甚至故意与周勃闹僵,醉心青楼以迷惑吕氏势力。待时机成熟,他联合周勃一举铲除吕氏,拥立汉文帝,致使汉室得以延续。

四、庙堂即道场

陈平一生历经刘邦、吕后、汉文帝三朝,始终以安全为先,善于权变。他不像张良功成身退,也不像萧何盲目表现,更不像韩信情商不足。

正如《资治通鉴》所言,“ 躬身入局,正邪兼修 ”。陈平以智慧和谨慎,在险恶官场中步步为营,终成 “ 官场不倒翁 ”,被司马迁列入《史记·世家》,与萧何、张良等并列。

太史公曰:“常出奇计,救纷纠之难,振国家之患。 及吕后时,事多故矣,然平竟自脱,定宗庙,以荣名终,称贤相,岂不善始善终哉!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?” 

陈平自知 “ 多阴谋,道家所禁 ”,其后代因 “ 阴祸 ” 失爵,但他以智慧和谨慎,成就了 “ 出世与入世合一 ” 的至高境界。

备注:文章观点部分引自《芮淇讲书堂》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如果您喜欢,请转发、点赞哦!

图片

关注我·一起读好书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